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解读
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首次提出“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稳住了就业、企业、市场和预期,中国经济就有了坚实的底盘支撑。通过就业蓄水池、企业活力源、市场稳定器、预期导向标这四个方面协同发力,以“四稳”筑牢经济韧性底座,中国经济巨轮一定能够穿越风雨,破浪前行,驶向浩瀚征程。
稳就业:筑牢经济稳定之基
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外部冲击加剧,沿海外贸企业承压,就业形势面临挑战。稳就业就是稳民生、稳大局,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彭波指出,在经济运行承压时,稳住就业,对于稳定经济、安定民心至关重要。此次将“稳就业”置于“四稳”之首,凸显了党中央对就业等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会议同时提出“对受关税影响较大的企业,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稳岗返还比例”,多措并举帮扶困难企业,以稳定就业岗位。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表示,稳就业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会议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全面科学把握,释放了扎实稳住经济大盘的强烈信号。
会议强调“要不断完善稳就业稳经济的政策工具箱”。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中心研究室副主任徐晓明建议,要不断完善稳就业稳经济的政策工具箱:从单一补贴升级为“产业—教育—服务”协同体系,强化跨周期调节,应对周期错配问题;对重点人群提供针对性支持;通过数字化提升就业服务精准化,开发“就业数据大脑”,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培育新就业形态,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创造同步跃升。
“我们还有丰富的政策储备和充分的政策空间,将加快实施稳就业稳经济若干举措,推动各项政策尽快出台实施,更加注重提高政策落地效率和实施效果,确保直达企业和群众。”4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支持就业方面,我国将出台主要包括鼓励企业积极稳定就业、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扩大以工代赈等支持、加强就业公共服务等具体措施。
受访专家表示,稳就业不仅是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必要之举,更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策。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引导,稳定就业市场不仅能保障居民收入,还能增强社会信心,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体现了政策的温度与力度,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稳企业:激发经济增长活力
当前,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给企业经营带来了诸多挑战。此次会议提出多措并举帮扶困难企业,对受关税影响较大的企业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稳岗返还比例,加强融资支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肖立晟表示,企业作为就业的主要创造者,是政策关注的重点对象。此次会议提出要多措并举帮扶困难企业,并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包括加强融资支持、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打造新型支柱产业等。而对于受关税影响较大的企业,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稳岗返还比例不仅能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也能够起到稳定就业岗位的作用。这些措施将有效增强企业经营信心和预期,提升企业应对外部风险的能力。
稳企业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的关键举措。彭波指出,通过政策透明度和稳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能够帮助企业逐步调整、稳住阵脚。同时,会议提出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为企业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持。
“前期,我们提高了稳岗扩岗专项贷款额度,小微企业最高授信5000万元,个人最高授信1000万元。近期,我们又会同财政部下拨667亿元的中央就业补助资金,为政策实施提供保障。”4月28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俞家栋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俞家栋表示,对已出台的存量政策要全面落实,加快兑现稳岗返还、担保贷款、就业补贴,延续实施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
受访专家认为,稳企业不仅是应对当前困难的必要之举,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策。通过政策扶持和金融支持,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稳市场:增强经济运行稳定性
市场是经济运行的载体,稳市场是稳经济的关键环节。此次会议强调,要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用好用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补充市场流动性,稳定市场信心。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看来,今年以来,在一系列增量政策效果推动下,我国经济底部回升迹象日益明显。从供给侧看,工业和服务业增长率均高于2024年全年水平;从需求侧看,投资、消费增速均有明显提高,内需恢复迹象明显。同时也要注意到,需求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供求总量失衡仍然明显。受市场供大于求影响,价格水平持续低位波动,对市场主体的信心压力很大。为此,必须加紧实施更加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全方位扩大内需,加力扭转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
张立群认为,总体来看,依靠政府公共产品投资日益强大的拉动作用,中国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将全面回暖,带动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各方面收入增长持续加快。中国经济也将会进入内需持续活跃带动的经济增速不断提升的新增长周期。
在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瑞东看来,财政政策将更加注重前置发力,加快专项债和超长期特别国债的落地实施。货币政策则继续保持宽松基调,通过降准、降息等工具为实体经济提供良好的流动性环境。
受访专家表示,稳市场不仅是短期的政策目标,更是长期的经济战略。通过宏观政策的协同发力,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市场信心,将为经济的稳定运行提供有力支撑,推动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行稳致远。
稳预期:凝聚经济发展信心
预期是市场信心的关键,稳预期是稳经济的重要保障。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指出,稳预期的关键在于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及时推出有力有效的政策举措。在复杂形势下,政策应结合形势变化,敢于打破常规,打好政策“组合拳”,让市场真正有获得感,从而对预期形成积极影响。
彭波表示,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严峻复杂,美国关税政策反复无常,给全球市场带来巨大不确定性。会议提出的一些举措,让市场看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潜力和动力,增强对经济长期向好的信心。
洪涛认为,当前,特朗普提高“对等关税”的不确定性、俄乌冲突的不确定性以及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这“三大不确定性”,给国内经济带来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稳预期的本质在于增强政策透明度与连续性,对冲国际市场波动对国内经济信心的冲击。稳预期的核心在于处理好短期应急与长期改革、市场规律与政府调控、风险防控与创新容错的三大关系。通过增强政策透明度和连续性,增强市场信心,凝聚社会共识,进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此次会议强调“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为进一步坚定各方发展信心、积极有效应对困难挑战、不断稳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基础指明前进方向和发力重点。
可以说,“四稳”是直面老百姓的急难愁盼、企业的关心关切,也承载了市场信心与发展机遇。不管国际局势如何变化,只要锚定发展目标、保持战略定力,积极有效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以“四稳”筑牢经济韧性底座,中国经济巨轮一定能穿越风雨,破浪前行,驶向浩瀚征程。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作者:张娜 王丽娟 吕红星个人配资网
万宝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